七大行星里有没有2万米的高山?
太阳系中已知最高的山是火星上的奥林匹克山,拔地而起以21千米的雄伟之姿,孤寂而立。那里没有诸神,没有生命,只有红色的荒漠。
地球上超过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4座。地球上的最高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4.43米。
地球上还有一座山峰高度其实是超过了1万米的,这就是夏威夷的冒纳凯亚火山。这座火山的海拔高度是4205米,但是它的山体底部却在海平面以下5998米,因此,从它的山体底部算起的话,它的高度可以达到10203米。但是无论是珠峰还是冒纳凯亚火山的高度都没有超过15000米,更不用说是2万米了。
地球的山峰为什么不会超过2万米?
了解大陆漂移说,就该知道地球的外壳实质上是漂浮在半固态的地幔上的。大陆板块是可以下沉的,如果要是真堆出这么大一座山,它们会沉没到地球的炙热内部,当沉入足够深,就会变为熔岩软化。所以地球上的山高度是由限制的,有人估算不得超过15千米。
再就是各大陆板块一直在运动,这种看似缓慢的运动,由于吨位巨大,碰撞异常强烈。地球上的大型山脉都是它们冲撞的结果,碰撞还会造出大山岩石的断裂。也就是说,板块之间的碰撞既可以让山长个,也可以让山变矮。
最后问题关键就在这颗行星的质量上面
之前在菜叶网上看过相关的资料,地球的质量是5.965×10^24千克。火星的质量是6.42×10^23千克。地球的质量要比火星大得多了,差不多是火星的10倍。因此在相同高度的情况下地球上山峰要比火星上的山峰承受的重力更大,更容易被自身的重力压垮。
就如同建造钢筋混泥土大厦一样,人类是不可能将其建造的无穷高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地球引力影响,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上层累计的重量会全部压在最底部,试问最底部的承载能力是无限高吗?很显然,并不是,那么大厦自然存在一个极限高度。
同样,一颗竹子在长到一定高度后,不管顶端是否受风力影响,这颗竹子都会发生弯曲,原因也是长到一定高度后重心向上就会受到引力影响,如果不是竹子有韧性,那也是最终折断。
有证据表明,珠穆朗玛峰曾经的高度达到过12000米以上,但是后来因为地震或者自身重量的原因倒塌了。现在的珠穆朗玛峰还在增高,基本上是每100年上升7厘米。但是它不会超过2万米的,在此之前它就会被自身的重量所压垮。而火星的质量相比地球要小,因此火星上的火山可以堆积到2万米以上不会被压垮。
所以地球的山峰高度不可能一直在持续增长,理论最高界限值是在1.5-2万米之间,与现在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相比仍然高出不少,但是这个增长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而且在增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反向条件的制约,最终会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
改变地表的内力作用有哪些?
改变地表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势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高汪陪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3.地震 地壳自然快速陵迹颤动叫地震,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下发生地震处称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一点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称地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称纵波,在地壳内波速约5—6公里/秒;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称横波,在地壳内的波速约3—4公里/秒。由于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时纵波速最快,故人们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而后横波到达,人们才感到左右摇晃。地震强度以震级和烈度来表示。震级是地震能量等级和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戚蠢是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的度量。
4.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在地球上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发生着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都在改变着地表形态和地壳结构。
地表原有矿物岩石经外力地质作用之后形成新的沉积岩,这些沉积岩在地球的内力地质作用如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可卷入或埋藏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当受到高温作用以致熔融时,可转变为岩浆岩。地壳深处的岩浆岩、变质岩经构造运动的抬升,出露地表,又进入表层地质作用的阶段。因此,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在三大岩类的转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分别是彼此的基础。
内部地质作用往往能够引起地表环境的剧烈变化,改变地表的海陆环境、气候、地表水运动、温度等,从而影响悄李外力地质作用的条件,进而影响到表层地质作用的进行,因此,内力地质作用控制着外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二者在空间上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但在一定的判运贺掘派区域,一定的时间内,可能某种作用占主导地位。二者共同改造着地壳的结构和地表形态。
地质学中一直根据动力来源不同,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种基本类型,内动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内生能量。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是禅数辩发生在岩石圈内,主要由内生能源引起的一系列地质作用,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
1、构造运动:是指由内生能量引起的岩石圈物质的一种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按其主要表现形式,可进一步划分为:大陆漂移作用、海地扩张作用、褶皱作用、断裂作用等。
2、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形成、运移直到冷凝固结成岩浆岩的演化过程。
3、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一定环境中的贺缺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毕迟等因素影响下,基本保持固体状态,发生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的变化,从而转变成新岩石的过程。
地震、火山喷发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