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良知课文解读?

188 2024-03-21 14:39 admin   手机版

一、良知课文解读?

良知,又叫天良、良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心“是非律”,是天赋人类生命中不学而知、不学而能、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也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石。《孟子·尽心上》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也说:“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良知有四项最主要内容:明善恶,知羞耻,有恻隐心,知恩图报。明善恶就是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心里有正确的是非标准,能分清好坏美丑,知晓什么事可以做,且多多益善,什么事打死都不能干;知羞耻就是有羞耻之心,平时严以律己,循规蹈矩,一旦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无地自容,引以为耻,愧疚不已;有恻隐心就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会自然产生同情之心,并主动施以援手,慷慨解囊,雪中送炭;知恩图报就是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念念不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若做到了这四点,就叫天良未泯,即便成不了伟人、名人、达人,但肯定能做一个好人、善人、义人;倘背离了这四点,就叫天良丧尽,本事再大,学问再高,名头再响,也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恶人、坏人。

如果形象地比喻,良知就如同一轮明月,虽不如太阳那样光芒万丈,普照大地,事关万物生长,但皓月当空,清辉皎洁,会照亮夜行之路,让我们的人生路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再复杂环境下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良知如涓涓溪流,虽不如大江大河奔腾呼啸,荡涤污泥浊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清清溪水能洗涤我们的心灵,不使其藏污纳垢,滋润我们的心田,不使其荒芜龟裂。正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良知如汽车刹车,虽不如发动机那样雷霆万钧,带来风驰电掣的速度,却能让我们及时在险境前止步,在歧途上回头,以保得身心安全,在正确的道路上疾驶。

二、小学课文罗布泊原文?

原文如下: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

,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牛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 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

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 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问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l米,陆地已

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十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三、思维发散解读课文

思维发散解读课文:培养全面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

课文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解读课文,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全面思考的能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思维发散解读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中往往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寓意,而这些意象和寓意往往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力去理解。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感受课文中的画面,激发他们的思维。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认为课文中的主人公会有什么感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给出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从而开启他们的思维发散。

2.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考

课文往往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作者的一些思考和见解。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考,即将课文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意图。比如,在阅读一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课文时,可以提醒学生思考一下:我们身边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考,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习惯

解读课文不仅仅是理解作者的意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习惯。通过思维发散解读课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比如:从主题的角度思考,从人物的角度思考,从时间背景的角度思考等等。通过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习惯,不仅能够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他们不仅仅要理解课文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解读时,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比如:你认为课文中的观点正确吗?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合理的观点。

5.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课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通过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主人公,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要续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边界。

总之,思维发散解读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习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他们全面思考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出色!

四、果园机器人课文解读?

《果园机器人》讲的是利用机器人来帮助采收水果的事情。作者介绍了果园的机器人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才能够让机器人更好地进行劳动。

五、课文灰雀解读及答案?

本文通过讲述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的品质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第一部分(1):写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非常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

第二部分(2-10):写列宁对男孩循循善诱,让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男孩决心改正错误。

第三部分(11-13):写第二天,列宁看见了那只灰雀,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六、伏羲织网捕鱼课文解读?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

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

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

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

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七、韩信破赵之战课文解读?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率军数万攻赵。赵王歇和主将陈馀统兵二十万,守井陉(今河北井陉北)。韩信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背水为阵,奋起进击,并派兵袭占赵军后方薄弱之处,赵军全面崩溃,赵王歇被俘。

破赵之战,展现出两个鲜明对比的人物,一个是赵国的陈余,一个是汉将韩信。陈余死读兵书,且听不进正确意见,结果赵国灭亡,自己也命丧泜水;而韩信是一个能够领悟兵法真谛的人,不拘泥,不教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八、语文游园惊梦课文解读蒙太奇?

小说以中国国民党将军的遗孀田玉到窦公馆赴宴为线索,通过她在宴会上的感受、回忆及其心理活动,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变迁:旧贵族的没落,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怆气,表现出一种美人迟暮、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九、八角楼上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课文写主人公在井冈山的茅坪村八角楼上,忘记了条件的艰苦和寒冷,刻苦、专注地写下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赞扬了先辈们公而忘私的奉献品质。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主人公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这星星之火,他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就在这盏清油灯下,他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十、五年级梅花雨课文解读?

课文描写了“我”儿时在家乡帮大人摇桂花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儿时往事的无比怀念之情,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和读中学时赏桂花、带桂花等事。

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所谓"桂花雨”,就是在桂花盛开的时节,人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那桂花纷纷落下就像下雨一样。因为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以及童年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以《桂花雨》为文章标题,借描写桂花雨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