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文化博物馆介绍?
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于2006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专题博物馆,坐落于盐城市区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占地面积6万㎡,主体建筑面积1.8万㎡,建筑外观以银白色正六面盐结晶体造型点缀,宛若串串盐晶散落串场河畔。
2008年11月1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经过提升改造于2019年5月28日重新开放。新的基本陈列“海盐华章”由《引海制盐》《行盐四方》《盐政春秋》《海盐兴城》四个部分组成,同时设《煮海之歌》与《环海盐趣》两个反映海盐文化与世界盐业概况专题厅以及一个常设临时展厅,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中国海盐文化历史资料,集中展示中国海盐文化的优秀成果与时代风采。
二、盐文化博物馆性质?
盐城市博物馆著名的是盐文化博物馆,此馆起源于盐城的制盐史,盐城大丰区是制盐的发源地,大丰区的草堰是最制盐地,起初是引进海水晒制,有头灶、二灶……七灶等处最好原始,由于长期引进海水,使大部分滩涂变成了盐碱地,只长盐蒿子,土壤严重盐碱化,后来盐城的得名来自于古代的引海水制盐。
三、东营盐文化博物馆预约入口?
预约入口在微信小程序云游齐鲁,进入之后直接搜索东营盐文化博物馆,找到之后点击进入,就可以进行预约东营盐文化博物馆门票了。
四、东营盐文化博物馆需要预约吗?
不需要预约
一、景点基本信息
➤景点地址:
东营市天目山路与南二路交汇处(黄河口文化艺术城内)
➤开放时间:
5月1日前:9:00-11:30、13:30-16:30;
5月1日后:9:00-11:30、14:00-17:00; 每周一闭馆。
二、门票信息
价格:30元起
三、景点介绍
1、东营盐文化博物馆位于天目山路与南二路交汇处的黄河口文化艺术城内,在盐文化博物馆,不仅能了解深奥的盐文化知识,还能体验盐田劳作、盐画制作等是集盐知识普及、盐文化传承、盐项目体验等于一体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于2018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内含多个展区,包括序厅、盐业三宗、史海盐踪、工业之母、文化之源、生命之侣、互动体验七部分。栩栩如生的盐雕、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
3、处处可见的镶嵌式电视、智能平板等现代科技缩影,将古代制盐与现代科技无缝衔接;博物馆实验室开辟校外第二课堂,鼓励孩子们积极动手,用实验巩固知识;还有品类繁多的各色盐产品展示与售卖,盐包、盐雕、盐灯及创意盐商品琳琅满目。
五、盐运和漕运分别运什么?
漕运原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粮食,通过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元明清时期,大沽口和北塘口是漕运的重要通道。这期间的漕运,一是通过大沽海口、海河,到达天津与北京,为京师供应粮食、物资,简称大沽口漕运;一是通过北塘海口,经蓟运河运往守卫北京边防的蓟州一带以及遵化东陵附近,简称北塘口漕运。
运盐同样有特殊的考量。运河上每过一地都有一处收税场所,在运盐的过程中,国家可以产生税收,这也是运河带来的重要经济作用之一。
六、东营电文化馆和盐博物馆好玩吗?
盐文化博物馆、电文化体验馆现已成为首批被命名为“东营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单位
盐文化博物馆是集盐知识普及、盐文化传承、盐项目体验等于一体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内含多个展区:栩栩如生的盐雕、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处处可见的镶嵌式电视、智能平板等现代科技缩影,将古代制盐与现代科技无缝衔接;品类繁多的各色盐产品展示与售卖,盐雕、盐灯、盐灯及创意盐商品琳琅满目。
盐文化博物馆,不仅能了解深奥的盐文化知识,还能体验盐田劳作、盐画制作、盐块3D打印等,填补了东营市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文化旅游空白。
七、自贡盐文化由来?
1. 自贡盐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是非常悠久的。2. 自贡盐文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当时的自贡地区就已经开始盐业的开发和生产。在随后的历史时期,自贡盐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盐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盐业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上,还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3. 自贡盐文化的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到盐业的历史、技术、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同时,自贡盐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与其他地区的盐文化进行比较和探讨,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
八、盐城的盐文化?
盐城确实靠着大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盐类物质,但是这并不表明盐城在历史上和盐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历史记载,盐城地区自古代起都是些荒凉的地带,并没有很多的人迹活动现象,古代并没有悠久的历史,所以盐文化也是没太多依据
九、自贡特色盐文化介绍?
自贡市区龙凤山下的西秦会馆,是闻名遐迩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所在地。6根赤红大柱撑起了层层高指的飞檐,塔形屋顶巍峨雄奇,仿佛展翅的巨鹏即将腾空而起。西秦会馆是清代陕西籍盐商聚会议事的同乡会馆,既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艺术精品,又是盐业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文物。
1959年,邓小平倡议建立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并亲定选址西秦会馆,郭沫若题写馆名。这是中国唯一一座井盐史专业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园区。走进这座古建筑群,四川两千年井盐文明的史诗画卷铺陈开来。
“千年盐都”名不虚传
沿着绿荫下的青石阶梯拾级而上,进入序厅,一座古铜色盐工凿井雕塑赫然在目。盐工身材魁梧,手握200多斤重的凿井钻头(俗称铁锉),正用力凿向脸盆大小的井口(俗称井帽子)。铁锉和井帽子都是从自贡盐场征集而来,是当年盐场工人使用过的。在自贡这片土地上,盐工们曾先后开凿了1.3万多口盐井。1939年,自贡因盐设市,从境内的自流井和贡井井名中各取第一个字,就成了“自贡”。
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盐产区位图显示,自贡有近2000年的产盐历史,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盐井”开凿于东汉章帝年间,在当时的江阳县(今富顺县)境内。在自贡众多盐井中,燊海井非常出名,它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采用冲击式顿钻凿井法于1835年钻成,深度达1001.42米,它的钻成标志着中国古代钻井技术的成熟。现在燊海井还保留着原址原貌,作为景点对外开放。
中国第一口盐井的开凿者是谁?据史料记载,这人正是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带领百姓在广都县(今成都双流)开凿了中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从此拉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
博物馆里的图片和文物告诉我们,早期人们挖掘盐井的方式与挖掘水井并无多大差异,使用的工具都是锄、锸、锤、耜等,完全靠人力挖掘、破碎岩石完成。这种方式挖出的盐井,井口大、井身浅,一般只有几十米,最多上百米深,被称为大口浅井。
十、盐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盐的历史:西汉时期,东台先民“煮海生盐”,开始撰写“盐文化”的灿烂历史。东台如今尚现存“安、灶、撇”等地名皆与煮盐历史有关。先后在此任盐官的北宋三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艰苦创业,千载流芳。其中范仲淹重修的捍海堰──范公堤,工程浩大、名标青史。沿堤而建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等集镇,如今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
因为有了盐及其丰厚的盐文化底蕴,乾隆年间,东台由一个普通小镇升格为一县治所。“天下财富之巨,首推两淮,两淮之富,又数扬州,扬州之根,又在东台”,足见盐文化孕育下的东台曾经在历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一页,时有“小扬州”之称。
盐文化:“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东台,无疑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代表。从今天的地理位置上看,东台处于江苏沿海中部,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东台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
今天,从盐阜大地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遗迹、文物达860多处(件),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如塔、民居、桥、堰、闸等,这些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反映海盐文化的非物质遗产1200余种,让你目不暇接。
你会发现,这就是历史上盐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遗存,从中我们能够触摸到先民的体温和气息。东台沿海的乡镇地名大多为盐卤“浸泡”过的,灶、堰、冈、仓、团、盘、圩、滩、垛等,成了海盐文化非物质遗产最为鲜活的符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