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黄种人的三大分类?

来源:www.yingdongcun.com   时间:2023-08-23 16:24   点击:23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黄种人的三大分类?

一:通古斯人种

       通古斯棕色人种,是蒙古人种北支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北美洲北部与东北亚、朝鲜半岛、西日本。

       通古斯人种可分为南支与北支。南支因与南来民族有较多混高细,长脸,小眼睛,以满族与赫哲族为代表。北支则保持了更多原来特征,以鄂温克人为代表。有时爱斯基摩人也被划入通古斯人种,但多数划入亚北极人种。

     通古斯人种特点:

1、长脸、大方脸、饼子脸

2、眯眯眼、三角眼

3、塌鼻子、眉毛稀少

4、部分一代通古斯颧骨面部突出

       二:马来人种

       马来人种,又称南方蒙古人种或海洋蒙古人种,最初是由德国科学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提出的人种概念,认为是棕色人种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马来群岛、菲律宾、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台湾、南九州、复活节岛、马达加斯加。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来人种常用来形容南岛民族。

       马来人种特点:

     1、高颧骨

      2、凹眼

      3、嘴突

      4、肤黑

      5、唇外翻

       6、大嘴

      三:华夏人种

       典型的黄种人,现代中国人一般不愿意特意区分华夏人,与马来人和通古斯人。笼统地称为蒙古人种。其实上这是刻意回避这三大人种的基因上的差别。华夏人种面部柔美,性格温和儒雅,雍容且充满自信。

二、世界人种基因图谱的四大人种

四大人种:蒙古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亦称棕种人。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波浪状且较为粗糙的毛发,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于远握罩东大洋洲孙基上的岛屿上,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例如新西兰北岛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而在建筑物的周围则一般会采用石雕来做装饰,海岛文明显著,在文明上主段凯闹要是继承了隶属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据基因库网站信息表明,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论文显示:Y-Q1a3a存在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包括东部岛屿,显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迁徙到了这个区域!而这也为几百年来的大洋洲人种的来源之谜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三、男人的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永远不变的,那么

的确是这样的

Y染色体可以提供一些人种变迁的情况 它是相对保守的

1.约10万年前矮黑人(ag)从非洲迁出,在6-8万年前的在东印度和南亚形成棕色变种(ag和axg)。而后在4-5万年胡皮纳前棕色人种占据南亚、东亚沿海的大部地区(需要说明当时的海岸线跟现在有所不同),并逐渐形成新的东亚变种——类虾夷人和类波利尼西亚人,其中在日本的一支被称为绳纹人,他们的后代即阿依努人。此时东亚、南亚及澳洲可能只分布着棕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C、D型。

2.约70000年前第二批黑人(ab1b3)从非洲迁出,他们的肤色比前者要浅。在60000年前到达伊朗和印度后形成欧亚人群(afb1b3),紧接着高加索人祖先先分离出去(fb1b3)并向西迁移,不久就在以色列和欧洲与尼安德特人相遇。在50000年前其余的人继续向东迁至华南地区和中南半岛并定居了相当长的时间,约40000年前形成了南亚人种(仍为afb1b3)。此时华南南部和中南半岛随着南亚人的到来,Y染色体可能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3.约25000-30000年前,气候逐渐开始变冷,在南亚人种和棕种人东亚变种的结合部,最有可能在日本南部,当时仍与大陆相连(也有可能在华南北部),一个小族群(ab3st,从f、b1的丢失和s、t变异的迅速形成可见个体数很少)从南亚人种中分化出来并向东亚内陆迁徙,并在环境选择压力下迅速进化出典型的蒙古人种体貌特征,应该就是山顶洞人中的类爱斯基摩人类型。他们极有可能与百越人有着共同的祖先,这就解释了李辉在《百越遗传结构的一元二分迹象》中所提到的阿尔泰系民族中存在M119变异的原因,“布里亚特最多为35%,尼乌柯(Nivkh)6%,满族5.6%,蒙古族4.2%,乌尔奇(Ulchi)3.8%,握饥日本人3.4%,叶尼塞鄂温克3.2%“。他们不久就与棕种人东亚变种(类虾夷人和类波利尼西亚人)发生混血,因族群个体很少混血后代的Y染色体仍是以棕种人的C、D为主,但蒙古人种的外貌特征继续在严酷环境的压力下不断被选择与强化,最终形成北亚人种(ag/axg/ab3st)。他们适应了冰期的严寒气候,掌握了极地的生存本领——游牧和渔猎,其后代继续向北亚挺进,到冰期结束的时候,原始北亚人已经占据了东亚和北亚的大部分地区,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还越过白领海峡进入美洲。另外,未发生混血的棕种孑遗类型也在北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就是9000年前在北美出现的肯尼威克人(经研究他们在体质特征上接近阿依努人和波利尼西亚人!)。

4.约10000年前,掌握了稻作技术的南亚人种(主要是百越人O1和苗瑶人O2)人口迅速增加,随即向周边地区大规模扩张,这次扩张使Y染色体单倍群中的O型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以及日本和朝鲜部分地区(也就是整个稻米种植区)。

5.约6000-7000年前,随着南亚人种的不断向北扩张并与原住的北亚游牧部落混血,在东亚南部形成了一个很新的人群——东亚人种(ag/axg/ab3st/afb1b3),因其父系主要源自南亚人种,因此Y染色体仍以O型占优。此后混血的东亚人种迅速从游牧文化转向农业文化,并选育出适合北方气候的作物——大麦、小麦、粟和黍。随着5000年前中原农业文明的兴起,东亚人种迅速向周裤没边扩张,使O型分布区域继续扩大,扩展至东北亚地区和北亚部分地区(差不多整个小麦种植区),C、D则被排挤到西藏、日本北部和北极地区。

当然是错的了 比如多毛症 基因存在变异 这么久的时间当然有很多变异 可以说是不一样的

男性Y染色体已经比刚出现时缩短了30%~40%,许多特有性状都已消失,这篇报道在新明晚报早有报道

简单啊!突变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