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国内哪个具有马来人种基因?

来源:www.yingdongcun.com   时间:2023-06-03 23:05   点击:75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在国内哪个具有马来人种基因?

马来人种,是早期人类学家对中南半岛南部与南让渗扒太平洋群岛人种的一种划分,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马来人种常被用来形容南岛民族。最初由德国科学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提出。主要分布于马来群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台湾、日本南九州、复活喊缓节岛、马达加斯加。

上古的太昊就是南岛语系居民的始祖之一。凌纯声先生主张波利尼西亚人的海神Taaroa即太昊。大汶口文化居民的体质与波利尼西亚人相似。《淮南子》说东方一万二千里是太昊、句芒治理的地域,应该是有历史的影子。[1]

中文名

马来人种

外文名

malay race

又名

澳泰族群

类别

人类学(人种)

起源

中国大陆[2]

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广大地区[3],而并没有通过台湾岛进行迁徙。这项关于《南岛西部人群和侗台人群的父系遗传关系》的研究,由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台湾慈济大学、印尼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越南顺化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等合作完成,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出版的《生物医学中心进化生物学》杂志上。

在殖民时代之前,南岛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坦昌族群,其范围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南美智利的复活节岛,南至新西兰,北至中国台湾岛,几乎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岛民族的语言被划分为南岛语系,包含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语种。[2]

二、在国内哪个具有马来人种基因?

马来人种,是早期人类学家对中南半岛南部与南让渗扒太平洋群岛人种的一种划分,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马来人种常被用来形容南岛民族。最初由德国科学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提出。主要分布于马来群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台湾、日本南九州、复活喊缓节岛、马达加斯加。

上古的太昊就是南岛语系居民的始祖之一。凌纯声先生主张波利尼西亚人的海神Taaroa即太昊。大汶口文化居民的体质与波利尼西亚人相似。《淮南子》说东方一万二千里是太昊、句芒治理的地域,应该是有历史的影子。[1]

中文名

马来人种

外文名

malay race

又名

澳泰族群

类别

人类学(人种)

起源

中国大陆[2]

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广大地区[3],而并没有通过台湾岛进行迁徙。这项关于《南岛西部人群和侗台人群的父系遗传关系》的研究,由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台湾慈济大学、印尼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越南顺化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等合作完成,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出版的《生物医学中心进化生物学》杂志上。

在殖民时代之前,南岛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坦昌族群,其范围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南美智利的复活节岛,南至新西兰,北至中国台湾岛,几乎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岛民族的语言被划分为南岛语系,包含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语种。[2]

三、山东人是东夷族的后裔吗

山东地区确实是东夷族后至址,但是东夷族早就同化了,就连真正的汉族都没有了孙纤首,真竖贺正的汉族是炎帝一脉,黄帝入侵后称为炎黄,然后和东夷族打仗合并为华夏。所以到今天,真正的汉则数族和东夷族早就没了

这年头还计较血统问题的都是呆子



目录

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详情

中铅侍轿国人种基因图谱

随着分子人类学数据的不断积谈谨累,父系Y染色体与母系mtDNA研究的一系列进展,使得中国人群的多样性结构逐渐明晰。

现有的Y染色体数据揭示,在旧石器时代,现代人最初定居东亚或东南亚之后,紧接着不断北迁,这奠定了中国人遗传结构的基础。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的遗传成分,绘制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在父亲与儿子传代,呈严格的父系遗传,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母系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研究Y-DNA与mtDNA的重合型,可以揭开中国人的祖先来源之谜。

中文名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学科

分子人类学

主要内容

性染色体

作用

揭开中国人的祖先来源之谜

单倍群

在分子进化的研究中,单倍群或单倍型类群是一组类似的单倍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祖先。因为单倍群由相似的单倍型组成, 所以可以从单倍型来预测单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被用来确认单倍型。单倍群以字母来标记,并且以数字和一些字母来做补充,,例如O2a。 Y染色体和线粒体单倍群有不同的单倍群标记方法。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在人类遗传学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是『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Y-DNA单倍群)』和『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单倍群)』,这两个都可以被用来定义遗传群体。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仅仅被从父系线遗传,同时mtDNA仅仅被从母系线遗传。

Y-DNA

人类父系基因Y-DNA

在人类基因学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槐肆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上面的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是根据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不同把全部现代智人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的十八个字母作为索引。谱系树中的父节点代表的对应基因突变是所有子节点共有的,但反之不然。研究者们则把理论上存在的所有男性始祖称为Y染色体亚当。不同的研究推测的Y染色体亚当的时代也不同。人类Y染色体DNA(Y-DNA)单倍型类群用大写字母A至T标记,以下还有更细的分类则用数字和小写字母标记。

此后在M168突变的基础上,又分别产生了C-M130、DE=YAP和F=M89三个子类型,其中DE=YAP分为D=M174和E=M96两种;DE=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Pigmy Negroid)基因,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DE=YAP主要分布在印度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达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琉球人(55%)、日本人(34.7%)、阿伊努人(88%)、朝鲜、满族、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F=M89则是所有其他人群共有的,现今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在F=M89的基础上,又产生G=M201、H=M52、I=M170、J=M304和K=M9=K*几个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子类型,亚欧大陆上除西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其绝大部分民族都共有这个变异点,现今中国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在K=M9的基础上,又产生了K1=M177、K2=M70、K3=M147、K4=M230、L=M11、M=M4、NO=M214、P=M45=P*几个子类型,其中NO=M214又分为N=M231和O=M175两个子类,N=M231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而O=M175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现今中国汉族的主要类型就是O=M175。

在P=M45的基础上,又产生了Q=P36和R=M207两个子类,其中R=M207分为R1a=M17和R1b=M173两个子类。Q=P36包括美洲土著印地安人;R1a=M17包括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而整个R=M173类型被认为古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在欧洲大部和西亚、南亚。[1]

全球各族群主要的Y染色体单倍群及其依据海岸迁移模型的可能迁移路线

无M168突变族群

单倍群A(M91):非洲,特别是科伊桑人、埃塞俄比亚人及尼罗人

单倍群B(M60):非洲,特别是美拉尼西亚人及哈扎人

有M168突变族群

M168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5万年。

单倍群C(M130):大洋洲、北/中/东亚、北美洲,仅略微存在于南美洲、南亚、西亚及欧洲

单倍群F(M89):大洋洲、欧洲、亚洲、美洲

YAP+单倍群

单倍群E1b1a(V38):西非及邻近区域,从前称为E3a

单倍群E1b1b(M215):东非、北非、中东、地中海地区、巴尔干地区,从前称为E3b

单倍群D(M174):西藏

单倍群E(M96)

单倍群DE(M1, M145, M203)

有M89突变族群

M8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5千年。

单倍群F(P14, M213):南印度、斯里兰卡、中国、韩国

单倍群G(M201):出现在欧亚大陆的许多族群,但比率不高;最常见于高加索、伊朗高原及安那托利亚;在欧洲主要分布于希腊、意大利、伊比利、提洛、波希米亚;在北欧则极为罕见

单倍群H(M69):南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朗、中亚及阿拉伯

单倍群IJK(L15, L16)

有L15及L16突变族群

单倍群IJK(L15, L16)

单倍群J*:主要发现于索科特拉岛,少量发现于巴基斯坦、安曼、希腊、捷克及突厥人)

单倍群J1(M267):主要分布于中东、埃塞俄比亚及北非的闪米人地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达吉斯坦的东北高加索人;具有DYS388=13的J1则与东安那托利亚有关

单倍群J2(M172):主要发现于西亚、中亚、南欧及北非

单倍群I1(M253, M307, P30, P40):北欧

单倍群I2(S31):中欧、东南欧及萨丁尼亚

单倍群I(M170, P19, M258):广泛分布于欧洲,少量发现于部份中东地区,其他地区几乎没有

单倍群J(M304):中东、土耳其、高加索、意大利、希腊、巴尔干、北非及东北非

单倍群IJ(S2, S22)

单倍群K(M9, P128, P131, P132)

有M9突变族群

M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年。

单倍群K

单倍群L(M11, M20, M22, M61, M185, M295):南亚、中亚、西南亚、地中海地区

单倍群T(M70, M184/USP9Y+3178, M193, M272):北非、非洲之角、西南亚、地中海地区、南亚,以往称为单倍群K2

单倍群LT(L298/P326)

单倍群K(xLT)(rs2033003/M526)

有M526突变族群

单倍群R1a(M17):中亚、南亚、中欧、北欧、东欧

单倍群R1b(M343):欧洲、高加索、中亚、北非、中非

单倍群R1(M173):西部欧亚、非洲乍得湖畔

单倍群R2(M124):南亚、高加索、中亚

单倍群Q-M3(M3):中美洲、北美洲、南美洲

单倍群Q-M242(M242):发生于约15,000-20,000年前。发现于亚洲及美洲

单倍群R(M207)

单倍群O1a(M119) 中国全境(含台湾)、菲律宾北部

单倍群O1b(P31, M268)日本、韩国、中国中南和西南地区、东南亚

单倍群O2(M122):东亚、中亚、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东南亚、太平洋群岛

单倍群N(M231):欧亚大陆最北部、中国,特别是乌拉尔人

单倍群O(M175):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南亚、中亚

单倍群M(P256):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单倍群NO(M214)

单倍群P-M45(M45):M45发生于约公元前3万5千年

单倍群S(M230, P202, P204):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mtDNA

人类母系基因mtDNA

人类粒线体DNA单倍体群(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是遗传学上依据粒线体DNA差异而定义出来的单倍群。可使研究者追溯母系遗传的人类起源,粒线体研究显示人类是起源于非洲地区。

线粒体DNA单倍群用字母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和Z.来标记。单倍体夏娃则是理论上一切女性的始祖。以下是最常见的线粒体DNA单倍群分划:

【撒哈拉-非洲型】L0, L1, L2, L3, L4, L5, L6, L7

【西欧亚型】H,T,U,V,X,K,I,J,W

【东欧亚型】A, B, C, D, E, F, G,Y

【土著美洲人型】A,B,C,D,X

【澳大拉西亚型】O,P,Q,S

除男性精子细胞外,人身体所有细胞里面都有线粒体,但只有女性的线粒体基因能随其卵子遗传给后代。mtDNA是Mitochondrial DNA(线粒体DNA)的缩写,是承载线粒体遗传密码的物质。男人线粒体只伴随此男人生活一生,然后终结,不能遗传给后代。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mtDNA结构类型是反映母系脉络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检测古尸线粒体,可弄清历史上各个民族间的母系血缘关系、历史故事、迁徙路线、历史名人的民族、身份。

母亲给儿女贡献了50%的遗传基因,对儿女遗传特性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影响力。古代一夫多妻,有时抢掠战败民族女性为妻为妾。胜族由于不适应败族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如华夏族不适应寒冷、干燥、冻土的胡人族的漠北地域),一般打完胜仗带着抢来的妾返回祖籍并共同生活生育儿女。异族妻妾生育的孩子虽有一半异族基因,但文化上被视作其父民族的人。儿子长大后继续到异族领地抢掠妻妾,生育的孙子辈已有75%异族血统,但仍被视作属于其爷爷民族的人。虽然孙子的Y染色体仍然和爷爷的一样类型,但其母系线粒体mtDNA,以及身体常染色体已和其爷爷的大不相同。如此不断循环,导致民族的文化、语言虽然还是祖先的,但若干代后民族人口的血统、基因已发生很大改变。

因此,一个民族、地区人群的母系线粒体mtDNA结构类型和构成比例,比父系Y染色体更能反映其遗传和血统特性。[2]

两者的重合型

以上两者的重合类型表示拥有两种单倍群的人群具有Y染色体和mtDNA单倍群的混合基因。

以下是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和粒线体DNA单倍体群大约的相同之处:

Y染色体单倍群O mtDNA单倍群 O地理位置和人种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A OL0 O东非及南非

B OL1,L4 O东非及中非

E1,E2,E3 OL2,L3 O撒哈拉非洲

O,N,C3 OCZ/C/Z,D,G,A,B,F O东亚,西伯利亚

K,M OR,P,Q,M O太平洋

R,I,E3B,J OHV/H/V, JT/J/T,U/K O欧洲,西亚

Q,C3 OA,X,Y,C,D O东西伯利亚

中国人起源

单倍群C-M130的人群却极可能是最早到达东亚的人群。单倍群C从阿拉伯半岛南部、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东亚、大洋洲到美洲都有分布,尤其在远东和大洋洲高频分布,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没有被发现。C下游的分支,例如C1-M8、C2-M38、C3-M217、C4-M347、C5-M356和C6-P55,都有着区域特异性分布[24]。C3-M217是分布最广的支系,在蒙古和西伯利亚群体中最高频出现。单倍群C1出现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琉球群岛,约占日本人的5%,韩国人的1%。单倍群C2出现在从印度尼西亚东部到波利尼西亚的太平洋岛屿人群,尤其是在波利尼西亚的一些群体中,且由于连续的奠基者效应和遗传漂变而成为了上述地方的特征单倍群。C4几乎仅局限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原住民中。C5在印度及其周边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地低频出现。C6则仅出现在新几内亚高地上。

单倍群D-M174在安达曼尼格利陀人、北部藏缅群体和日本的阿伊努人中高频分布,在其他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群体也有低频分布(图1)[17,19,29,30]。D下分D1-M15、D2-M55和D3-P99三个主要支系,还有许多未明确定位的小支系。D1在藏族、羌语支和彝语支人群中广泛分布,在东亚其他群体中也有低频分布[31,32]。D3在青藏高原东部(康区)、白马人及纳西族等群体中高频 [31]。D*多在安达曼群岛被发现[30],且已被隔离了至少2万年。其他一些被包含在D*中的小支系也多分布于西藏周边藏缅语人群、东南亚人群,阿尔泰人中也有少量来源不明的D*

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N、O沿着喜马拉雅山南,进入东南亚。4万年前,在东南亚的密林里,N、O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CD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取代了CD棕色人种。也就是说,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单倍群O分为O1、O2和O3三个子类。东亚和东南亚80-90%的人属于O类型,在西伯利亚有一定比例的O1,在中亚有少量O1和一定比例的O3,在西亚有少量O3,在南亚有一定比例的O2和O3,在大洋洲有少量O1、O2和一定比例的O3,O在美洲原住民中基本不存在。

对于O1、O2和O3,除O1-MSY2.2和O3-M122各为一个单倍群外,O2-M268有O2a-PK4、O2b-M176和O2*-M268(XPK4、M176)三个下游单倍群。除以上五个单倍群外,O*-M175(xMSY2.2、M268、M122)构成单倍群O-M175下游的一个剩余单倍群。

◆O1-MSY2.2

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东亚和东南亚,在中亚和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汉族、回族、汉藏语系羌语支人群、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人群和部分侗台语系人群。

◆ O2a-PK4

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在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湖南汉族、岭南汉族、孟-高棉语系人群、侗台语系人群和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于苗瑶语系人群、孟-高棉语系人群。

◆O2b-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主要分布于日本人、朝鲜半岛人和印尼人中。

◆O2*-M268(XPK4、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主要分布于汉族。

◆O*-M175(xMSY2.2、M268、M122)

O―M17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人口超过15亿,传统黄色人种国家中,O―M175在除外蒙以外的所有东亚黄色人种国家中出现频率都超过了50%,日本为55.2%,韩国为67%。

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汉族人中超过80%。而且在汉族中O―M175类型中最多的是O3―M122,与周围其他民族并不相同,而与云南地区的许多民族有相似的地方。[3]

起源与形成

黄河下流域先民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及其龙山文化,广泛分布在在山东、豫东、冀东、辽东半岛和淮海地区。自从大汶口文化向中原地区扩张,使得仰韶彩陶文化退出历史舞台以来,中原地区在大汶口文化的强烈影响之下开始出现灰陶黑陶,但不是真正意义的龙山文化,被命名为当地二期、三期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以山东龙山文化为典型代表,中原龙山文化的基本面貌清晰地显示出大汶口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深刻影响,含有较多的大汶口文化因素,趋向于东方化。[4]

黄河下流域先民以鸟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东夷人创造了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了龙山骨刻文(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为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作用,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古羌夏族吸收先进的东部东夷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夷文化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近2000件骨刻文,说明骨刻文和商代甲骨文源流传承关系非常密切。甲骨卜辞是现能确认的既是最早的汉语书面语,又是商人的书面语。而先商又是东夷的一个主体部分,汉语也确是源于东夷语。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羌语与文化习俗的传承均依靠口口相传。羌语应该是周人古羌语的活化石,可以作为考究对象。羌语属于多音节语,无声调语,黏着语,羌语的语法结构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类型的,和现代汉语差别非常大。汉语是孤立语或分析语,有丰富的声调系统,确实源于东夷语言结构。如果影响周人语言的是东夷商语,那么商族人的语言才是现代汉语的根源,单音节,多声调,孤立语,与现代汉语相似的语法结构,这些种种现代汉语的特征肯定不是从古羌语继承过来,那么只有从商语继承过来汉语是周人语言和商人语言的综合体,汉语从周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大量的古老的词汇和同源词,但是从商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特殊的语言结构。

根据历史传说,太昊是著名的东夷集团首领,伏羲风姓氏后裔分支属于太昊集团西迁的一支。春秋时的任(济宁市)、宿-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都是太昊后裔回到东夷故里后建立的方国。太昊部落(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曲阜发展为太昊集团,西迁一支在淮阳发展为伏羲风姓部族),分为山东与淮阳和两大系统,均以东夷语言为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直属后裔,蚩尤出自于东夷少昊氏。太昊集团崇拜龙图腾,少昊蚩尤集团以鸟为图腾崇拜。神农氏炎帝部落起源于陕西姜水流域,东迁到今豫东一带地区,与少昊蚩尤集团交错分布,有时发生矛盾和冲突。神农氏炎帝部落被迫回迁姜水故乡与黄帝集团结盟。[5]

嬴姓始祖少昊,其后裔春秋时仍有徐、江、葛、黄、淮夷、费、郯、谭、锺离等国。少昊嬴姓的一部分西迁在晋陕立国,成为秦国、赵国的祖先。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夷,是东方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

华夏雏形开始产生于商周时代。商代赢姓诸侯国,传说嬴姓祖先是来自东夷首领少昊氏,形成了华族集团。周代分封了姬姓诸侯国,统称夏族集团。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并称华夏。汉朝确立前后历400余年,随着经济、文化及国家的大一统,泛称华夏的中原黄河流域居民,兼并了南方苗蛮百越集团,统称为汉人,汉族的正式形成就是从汉朝开始的。

东夷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新泰乌珠台人(距今5―2万年左右),后李文化(距今8400-7700年左右),北辛文化(距今7300-6100年左右),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左右),岳石文化(距今4000-3600年左右)和诸历史时期文化。其主干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间跨度近4000年。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豫东、冀东、辽东半岛和淮海地区都有广泛分布,留下了东夷先民的活动遗迹。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普遍采用大汶口文化发明的快轮制陶技术和占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均属东夷人创造的典型父系社会文化。分子人类学证实龙山文化人骨Y-DNA均为O3-M122,含有部分O3e,没有其它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山人。无论五胡乱华和蒙元满清入侵中原,都改变不了汉族以03-M122为主体的永久性格局。夏商周的起源与龙山文化有紧密联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