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近世历史简述:绳文时代
绳文时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是日本石器时代后期,国际学术界公认,绳文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日本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
绳文时代约始于16,5000年前(公元前145世纪),到3,000年前(公元前10世纪)为止。指使用绳纹陶器的时代,包括绳文人的生活、制造磨制石器的技术、陶器的使用、狩猎采集经济的发展、定居的形成等内容。
以日本的北海道到九州直至琉球均有这一时代的遗迹。绳纹时代人们以村落的形式聚居在河边或沿海地区,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晚期出现稻米种植。人们用弓箭狩猎;捕鱼工具有鱼如脊叉和渔网。住房是竖穴式的,屋内设有炉灶。绳纹式陶器的烧贺旅成温度较低,约600~800℃,多为黑褐色或茶褐色。有人认为绳纹是表示上升的双螺旋纹,是对东方日出的崇拜符号。当时还流行陶质偶人,形象怪异,与宗教信仰有关。居民有青春期拔牙的习俗,推测是被接受为氏族正式成员时举行的一种成年仪式。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除随身装饰品外,一般缺少随葬器物。在绳纹时代,形成了日本人种和语言原型,社会处在原始氏族制阶段。绳纹时代的晚期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一些太平洋沿岸的主要岛屿上出现了以捕鱼为业的村落。
这段时期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的时期,这是日本列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相当于世界史上的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绳文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不同点在于:陶器的出现、竖穴住宅的普及禅橡凳、以及贝冢的外形等等。
由于地域间的差别很大,关于绳文时代的结束时间尚有很多争论,但一般都以弥生文化的出现(以定型的水田耕作为特征)来宣告绳文时代的终结。此外,在冲绳县又有贝冢时代前期、贝冢时代后期。前期相当于绳文时代,后期则是指弥生时代到平安时代。北海道和东北地区则还有续绳文时代(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7世纪)。
草创期(约15,000-12,000年前)这个时期陶器上还没有使用绳纹,只有所谓隆线纹陶器和爪形纹陶器。它们与以后的绳文陶器大相径庭。这对于研究绳文文化的产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期(约12,000-7,000年前)早期以捻线纹、刻板型纹、无纹、贝壳纹等群为代表,这些名字是根据陶器表面留下的花纹而起的。捻线纹→刻板型纹→无纹→贝壳纹的顺序,除了表示发展阶段以外,其分布的地区也不尽相同。捻线纹陶器不仅大量存在于关东地方,并几乎遍布全国,但刻板型纹陶器只分布在九州到关东之间,东北地方没有。这说明除了时代不同以外,文化圈也不相同。另外,这些陶器是尖底深钵形的,这点和欧洲最早的陶器形状有共通之处。
前期(约7,000-5,500年前)前期陶器在胎土中掺有机物纤维,形状上也由尖底改为平底或高底深钵状,从花纹上也可看出绳纹十分发达。
中期(约5,500-4,500前)中期是日本石器时代的黄金时代,其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胜坂式陶器。这种陶器壁厚,形状多为筒形、深钵形,器口边缘格外突出,带有装饰把手,表面有雄浑的隆起纹,缠以黏土绳,在整体上给人以雄浑、壮观的感觉。但这大都出土于关东到中部山岳地带,北海道和东北的陶器虽也有隆起的花纹,却没这么复杂,西部的陶器则没有隆起的花纹。
后期(约4,500-3,300年前)后期的器形变得纤细,增加了带有注口、台座等异形陶器,而且精致装饰品与粗制什器有了明显的区分。
晚期(约3,300-2,800年前)晚期陶器在东北地方以带有美丽装饰的龟冈式陶器为代表,在西日本则盛行无纹陶器。
新石器农业革命对人类起源的影响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约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过渡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从这时起,人类的经济活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中石器时代,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北欧为魏舍尔冰期,阿尔卑斯山区为伏尔姆冰期,北美大陆为威斯康星冰期)的结束,冰河开始溶化、冰川后撤、全球气候转暖。欧亚两洲的冰原地区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在非洲,全球冰期时的多雨气候转为干旱气候。植被和动物群也发生变化。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生活的中小动物和鸟类增多。这时,不仅人类狩猎的对象发生变化,而且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江河湖海地区,渔猎经济有了发展。
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技术提高,普遍出现细小石器,如石箭头、石刀、雕刻器等。这些细小石器通常镶嵌在复合工具上使用。在渔叉、投掷尖矛、标枪等复合工具广泛使用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可供远射的弓箭。弓箭是携带方便、命中率较高的远射程武器。它的制造,促进了狩猎的发展,这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德国北部汉堡附近的斯坦尔莫,发现人类最早使用弓箭的证据,时代约为公元前8500 年。
中石器时代文化,在欧洲南部以法国、西班牙的阿齐尔文化为代表(公元前9000—8000年),居民使用带双尖的石叶,带倒刺的鱼叉。北部以马格尔莫斯文化(公元前6000年)为代表,其分布范围是从波罗的海向西跨西北欧到英国。居民以渔猎采集为生,制造的细石器以斜钝边尖状器最为常见,单列排刺的骨制鱼叉是典型的渔猎工具。在非洲、北美都出现过以细小石器和弓箭为特征的中石器文化。如南非的威尔顿文化和斯密斯菲尔德文化,中非的奇托利文化,北美北极地区的“细石叶传统”文化。我国的中石器文化,以黄河流域的遗存比较重要。中石器时代在各地出现和持续时间不一,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在不同地区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
革命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时代仍长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中南美洲。
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对伊朗西部阿里·库什、盖·达勒、伊拉克的耶莫、土耳其的恰约尼、巴勒斯坦的耶利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公元前8000年代末,这些地区的居民已从事原始农业并驯养动物。
东亚的早期农业发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公元前53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有粟的堆积。公元前4900年,浙江河姆渡的居民已种植水稻。古印度约于公元前4500年开始栽培水稻。公元前7000年,泰国北部已种植豆类、胡芦、黄瓜等作物,至迟于公元前3500年已学会种稻。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现代的许多主要栽培作物,如大麦、小麦、稻、粟、玉米、马铃薯、甘蔗、豆类、甘兰、向日葵等,在新石器时代已为不同地区的居民种植。早期农业极为原始,最早的农具仅仅是一根一端削尖的木棒。人们用木棒、开叉的树枝、极简陋的石犁、木锄来开垦,然后播种。也用砍倒树木、焚烧树林的办法来扩大耕地。早期农耕阶段,采集、狩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人们在农耕的同时,还辅之以采集狩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