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86版西游记里的圣婴大王今年几岁了

来源:www.yingdongcun.com   时间:2023-08-06 23:34   点击:234  编辑:admin   手机版

86版西游记里的圣婴大王今年几岁了

赵欣培1977年今年33岁了!

圣婴是什么?

从今年三月开始,赤道太平洋东部的表水温度开始逐渐下降,这一期的「圣婴现象」已迈向尾声了。「圣婴」一词源於西班牙文ElNino (意为上帝之子),是南美秘鲁及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这种气候发生於圣诞节期附近,邻近热带太平洋海域的表层海温及洋流发生异常高温变化。一般在非「圣婴」时期气候下,热带太平洋东部之气压场高於太平洋西部,此一东西气压场的差异,就产生热带盛行东风带,并带动太平洋之表层洋流西行。西行洋流逐渐受日光加温,汇聚於中、西太平洋一带,太平洋西面的海平面因此比东岸高约半公尺。而在东太平洋,海洋深处之低温海水因表层海水的离岸牵引而补充上涌(称涌升流)。由於涌升流含丰富养分,吸引了大批鱼群聚集,成为秘鲁及邻近诸国之主要渔场,而海鸟亦随鱼群涌现而聚集,连带使得海鸟的排泄物也成为磷酸盐肥料的主要来源。(图a)。

  在「圣婴现象」发生期间,东太平洋之气压场降低,西太平洋之气压场却增高。气压场的改变使得热带盛行东风带减弱,甚至转为西风带。於是原来西行之东太平洋表层洋流反向东流,逐渐受热增温后聚於东太平洋海域,热带太平洋表水温就呈现出东高西低之变化。聚於东太平洋(面积相当美国大陆一半)的向岸高温海水,也抑制该区深处低温且富含养分的涌升流上涌。於是鱼群改向他处移栖,当地海鸟之数量亦锐减,磷酸盐肥料的生产量降低,连锁效应下使该区域的渔、农业均蒙受相当程度的损失。(图b)。

  除了海水的温度变化外,「圣婴现象」期间也因大气环流及海气热量交换的改变而造成异常的气候型态。在「圣婴现象」期间,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高时(目前最强的记录是升高摄氏六度),洋面上方之大气,伴随著海洋来之水气,受热上升,经由对流作用形成雨云,导致附近地区降雨增加,发生豪雨及水灾之机会增高。为了均衡东太平洋区空气之上升,海温降低之热带西太平洋上空之空气遂下沉,造成该区地表压力增加并抑制降雨,因此在印尼、菲律宾、澳洲北部在「圣婴现象」期间较易导致乾旱。

  简单的说,「圣婴现象」之特徵就是东、西太平洋海洋表水温度的逆向改变,伴随大气的气压场有如跷跷板式的东西振荡。当太平洋赤道海温变化呈现东高西低时,气压场变化则为西高东低(即圣婴期);反之若海温变化为东低西高,气压场则呈西低东高之型态(即非圣婴期)。对於气压场的变化,气象界通常以南太平洋东部之大溪地和西部澳洲达尔文二地间气压场的差异值为指标来显示,并名为「南方振荡」(Southern  Oscillation)。而「圣婴」和「南方振荡」此一相伴相生之大气、海洋变化现象,就取二个名词之字首合称为 ENSO。

  「圣婴现象」大约每二至七年发生一次,其生命周期从开始、成熟到衰退前后可达一年半到二年之久。然后像钟摆一样,逐渐回复。有时在回复过程却摆过了头,造成盛行东风更强,东太平洋的表水温反而更低,这种与「圣婴」对映的相反现象就称之为:LaNina (西班牙文女孩之意)。因此,「圣婴现象」其实是海洋和大气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自然现象,虽然我们目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却是自然界大气圈及水圈韵律的一部分,也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一环。原来它只是渔民描述的一个海洋性现象,如今已经溶合ENSO  和 La Nina ,包含了大气及海洋的领域,成为家户喻晓的通俗名词。    「圣婴现象」的效应和影响

  在过去一百年来,「圣婴现象」共发生24次,规模有强有弱。规模强的「圣婴现象」会造成全球性气候型态大幅度改变。其中以1982-83 年及本次(1997-1998)的海温变化最大,号称是本世纪的超级「圣婴」,也导致严重的灾害。据估计,1982-83   年那次「圣婴现象」,西太平洋区之东南亚国家和澳洲发生严重乾旱及衍生而出的火灾,东太平洋区之美洲国家受损於水患,除了二千条人命的死亡,财物的损失达到 130 亿美元之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